Do more


Гео и язык канала: не указан, не указан
Категория: не указана


grandiose soul

Связанные каналы

Гео и язык канала
не указан, не указан
Категория
не указана
Статистика
Фильтр публикаций






Репост из: 值物志
#视频 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

Ray Dalio 是世界知名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创始人。通过这段 30 分钟的动画视频,Ray Dalio 分享了他对经济机器运行方式的理解。

作者认为,经济运行由以下三股主要的动力驱动:

1. 生产率的提高
2. 短期债务周期
3. 长期债务周期

本视频中介绍了这三股力量分别如何影响经济运行。最后还分享了三条经验法则。

1. 不要让债务的增长速度超过收入;
2. 不要让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增长率;
3. 尽一切努力提高生产率。

本视频的作者 Ray Dalio 同时也是畅销书《原则》的作者。

观看地址

中文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FV7wdEX-Mo
英文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e0bXAIuk0


















Репост из: hiro el
原作者的公众号又更新了一篇,这次是他尝试购买了让环球时报封号的服务:
(根据经验,文章分分钟会被删)
https://mp.weixin.qq.com/s/dj3wW-E02yr7B1ax8M5yeQ




线上隐私与中国
由不鳥萬如一
去年底,香港《南华早报》的记者 Laurie Chen 就中国人对于线上隐私的态度采访了我。Laurie 提了四、五个问题,我的答案里只有一部分出现在了稿件中。经她同意,我将未刊载的部分译成中文,略加编辑,刊布如下。

我从九十年代开始上网,但直到大约二零一零年左右才开始关注线上隐私,相信大部分老网民也是一样。作为一个概念,线上隐私既是新的也是旧的。说旧,是因为商家收集顾客信息的做法早于互联网。信用卡公司就是一例。说新,是因为现在收集信息的规模要比以前大得多,收集的方法也更加隐秘。单单是往社交网站传一张假期照片,就可能在未来造成无法预测的后果。大部分人对这一新现实的认知还不够。最大的问题在于后果是所有人——包括软件的设计者——都预想不到的。

中国人对于数据隐私的看法并不以代际为分野。有在意线上隐私的八零后,也有犬儒的八零后。它和一个人对技术的熟悉程度也不一定相关。事实上,科技业者可能更容易犬儒,因为她们了解得更多。部分科技业者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执行用户追踪的正是她们。

社会整体确实比以前更关注线上隐私,但结果往往是幻灭。大部分人不会选择加固数字生活(广告拦截器、VPN 等等),因为她们相信用户不可能在这场猫鼠游戏中获胜,不可能阻止政府和企业收集妳的数据,抵抗系统是徒劳的。一部分人可能还会从这种幻灭中感受到类似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变态快感。选择放弃抵抗则是所谓成熟和智慧的象征。

很多人会觉得老人更容易轻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交出个人隐私。但以日本为例,各种商家都爱推出积分回赠计划。顾客加入计划时要填手机号和住址。我认为大部分人还是会填真实的,不论年龄。以中国而言,老人和年轻人用的软件和互联网服务似乎没有太多不同。她们都花很多时间在微信、微博、抖音和今日头条上。她们的隐私意识和年龄的关系是不明确的。老年人可能更容易被百度的恶性搜索结果或是流氓般的 360 系软件欺骗,但对于线上隐私,恐怕很难说年轻人有什么优势。

这里有一个例子。很多人要打印都是去外面的打印店。以前是带着 U 盘去,现在常常是用微信或 QQ 传文件。这显然对泄露隐私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我见过某打印店一个四百人的 QQ 群,这些人就是为了打印一份文件而加入了这么大的群,里面传什么文件的都有,包括离婚协议书!这四百人都是老人吗?显然不可能。

我感觉年轻人用社交网络时并不太考虑这些问题,而老人有可能为了显得年轻而轻视这些问题。一个因为害怕隐私泄露而不敢用微信的老人,恐怕首先会被旁人视为老古董,就像习惯了手写信不愿意学打字的人。

很多中国人都认为公共场所的摄像头是好东西。有了它们感觉更安全。我没有数据,但我相信持这种看法的人要比对摄像头感到恐惧和焦虑的人多。很多中国人都为中国比很多西方国家更「安全」感到骄傲,尤其是美国。

个人权利意识稀薄,要正经地、有意义地讨论隐私和公共安全之间的张力几乎不可能。「隐私是相对的」「我是守法公民,没有什么不能曝光的」,两句想当然的话就可以终结讨论。公共安全是绝对的,没有商量余地的——这似乎是主流的看法。

中国人对于技术改善生活有信仰。监控很难听,但如果加上 AI、机器学习之类的技术潮语,就有活在未来的感觉。这是如今中国最大的兴奋剂。






Репост из: 新闻实验室
【你知道美国政府认为一条命值多少钱吗?】

今天听了上周的《Planet Money》,很有意思,与各位分享一下。

节目探讨的是“一条命值多少钱”——有人可能会说:生命怎么能定价呢?生命是无价的!但是,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经常都在给生命定价——比如,你愿意为了多少钱去冒个险?计算这个答案的过程就是在给生命定价。

对于政府而言,给每一条生命定价是为了决定是否要推出某项政策。比如,给所有的危险化学品都做上醒目的标识,可以减少一些死亡,但是做标识是要付出很大成本的。那么政府就需要计算:挽救回来的生命的价值,是否超过做标识的成本?

一开始,美国政府计算生命价值的方式是看一个人一辈子能挣多少钱。这样算下来,给危险化学品做标识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成本高于收益。

但是,有经济学家提出:不能这么算。难道一个人的价值就仅仅等于一辈子的工资数吗?人给亲人、朋友、社区、周边环境带来的价值呢?

于是,美国政府更改了计算方法。大致方法是:计算出那些危险系数更高的工作(比如建筑工人)比危险系数更低的工作(比如电影院检票员)的工资高出多少,再计算不同工作的死亡率之差,这样就能算出人们愿意为了多赚多少钱而搭上一条命。

现在,美国政府给每一条生命的定价是:1000万美元。

那么我们就可以做个计算:保守估计,针对疫情的各项社交限制措施能够在美国挽救100万条生命,总价值10万亿。而美国的GDP总量大概是20万亿。也就是说,除非美国GDP会缩水一半以上,否则为了疫情而暂时关闭各类商业都是值得的。

#公共政策 #疫情






瑞幸做局.pdf
3.6Мб
分享 '瑞幸做局.pdf'

Показано 20 последних публикаций.

102

подписчиков
Статистика канал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