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科评论:「封闭式管理」不能搞双重标准
本报编辑部*
今天,大学公共群组里出现了一条「劲爆」的消息:部分经审批可以在「封闭式管理」期间自由进出校园的校内人士的出入电子通行证的有效期已经被延长到了 7 月 31 日。这一消息被解读为之前在校内盛传的 6 月 16 日「封闭式管理」解除化为泡影。
诚然,处在大学所在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生的夹缝之间的大学「解封与否」是左右为难的。但对于大学的领导层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说,继续执行所谓「封闭式管理」的政策却是一样「对上负责」的他们最为保险的决定。但是,这样的「保险」的决定却是以学生的权利的损失作为代价的。我们无意于讨论大学在法律上是否有权利在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中间限制大学学生进出校园,因为这样的讨论在当下的语境中间是危险的。
更为直白的一点是大学在所谓「封闭式管理」期间对于大学学生和教职工的政策上的双重标准。大学对于在校内工作的教职工以及校内服务性岗位的工作人员一直采用的是和学生完全不同的一套「封闭式管理」的方式。大学仅仅是告知这些教职工、工作人员在上下班期间需要「两点一线」,不要前往第三空间,而不是采用和学生一样的违反「封闭式管理」就给处分的态度。这样的约束在实际上却是无法被实施的,是一个「君子协定」。事实上,在社交网络上,有部分教工甚至发出了自己在过去的休息日里前往邻近省份的照片。根据目前的消息,该名教工没有因为违反「封闭式管理」政策而受到任何处罚。
的确,大学可以找到许多理由对学生和教职员采用政策上的双重标准。我们可以列举出一些可能的答案。比如说,「大学的教职员工很多不居住在校内」、「大学的教职员工有家室,『封闭式管理』不人道」。但是,无论给出怎样的理由,大学的这样一个双重标准的「封闭式管理」政策看上去并不是一个依循科学规律的行政决策(暂且不论这些理由中间可能出现的问题)。经过过去五个月关于 COVID-19 的消息轰炸,我们相信大学的决策者和每一位这件事的利益相关方都很清楚 SARS-CoV-2 这类病原体的
传播规律。简单讲,当一个社区里面出现了一个感染者的时候,这样一个病原体将会以指数的速度在社区中间传播。这样一个指数函数的底数是病毒的基本传播数 R0。对于这样一个可以在人群中间高速传播的病原体,想要通过仅仅隔离一部分健康的群体,来保持社区中间没有新增感染者是几乎不可能的。那些没有被隔离的个体完全可以将病原体带入社区,造成大面积的感染。大学这样的隔离政策,只能说是顾此失彼,以学生的权利换取大学决策者以及大学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政治上的绝对安全。
这样一个传播模型其实也带来了另一个方向上的有趣事实。我们退一步,可以看到,目前大学校内没有任何已知的感染者,即使是在社区中间部分个体没有被严格隔离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这一事实中间作出推断,大学所在城市的整个环境已经十分安全,即使让社区里的个体自由行动,造成的感染概率也是微乎其微。在这个时间点再去做所谓的「封闭式管理」,纯粹是多此一举。事实上,这样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这个城市最有声望的医学专家的
承认。
要探究这样的问题出现的原因,我们总结出来有两点。第一点就是大学的行政团队没有将自己的利益和大学、大学学生的利益放到一起,缺少同理能力,没有能够做到多沟通、多交流、多听取意见。第二点是大学行政团队以及大学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凡事要求为了「绝对安全」,以致不惜以学生利益作为牺牲。这样的问题暴露出来大学行政体系在过去的几年中间积累起来的许多问题。就如我们在此之前的评论里说的那样,这次的大流行只是让这样的问题提前暴露出来了而已。当然,问题暴露出来是好事,只要大学的决策者能够看到问题,在这样一所年轻的大学里,我们认为,改革不会是难事。(完)
*注:署名「本报编辑部」的评论是本报记者、编辑以及评论员经过讨论之后的一致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