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PUNK( 🧠 , 🫁 )


Channel's geo and language: not specified, not specified
Category: not specified


Design for cyborg education.

Related channels

Channel's geo and language
not specified, not specified
Category
not specified
Statistics
Posts filter




Video is unavailable for watching
Show in Telegram
Jesse Smith 这个 demo 可太有活力了!

◎ 论文:A Method for Animating Children's Drawings of the Human Figure
◎ Github :Facebook Research
◎ Jesse Smith:Twitter


今年春节,朋友问我个人信息基础设施的搭建逻辑。
以前写过类似的:人有人的用处:信息结构自治丨EDUPUNK
好几年了,变化很多也很大,刚好自己重新梳理下,就答应再写一篇。

节后跑去跟着职业队做训练,强度超乎我想象,一直在鸽。巧的是昨天训练受伤了,这周只能好好休息,就来践行一些之前口出的狂言。

建立 tg 频道的初衷,是可以有些互动,借着这个机会来尝试下:

1. 关于「信息素养/信息基础设施」这个议题,有什么想问我的,都可以写 comments 给我,回应的内容我会写到新的文章里。
2. 咱这儿人少么,所以留了就会回,请朋友们给我一些互动感。
3. 好奇关注我的人自己在好奇什么,以及你们好奇的部分和我有关系的交集是什么,嘿嘿🫶


John Maeda 2023 的新报告:设计与 AI
https://designintech.report/sxsw2023/

Simon’s Scissors 这个模型被处理地令人印象深刻,直观感受人是负责 cognition(认知)的角色,但在 chatGPT 的案例中,人是作为 context(语境)发挥作用的。

设计在他的叙事线里一直都是分下面三个阶段:

1. Classic Design →
2. Design Thinking →
3. Computational Design

在Computational Design 里最关值得关注的概念是 loop,loop 转起来,优化类的问题很容易被解决,难以被解决的问题是「目标的持存」。

在这个背景下,John Maeda 去年试水写了 Resilience Report,今年 AI 大热,主题又写回 Design in Tech,AI 背景下的 Design in Tech 的切点变成了 Conversational Design。

㊟ 关于 loop 的概念,2020 年的一篇文章:《John Maeda 是如何拆解用户体验的?Buyer Loop & Customer Loop》 https://mp.weixin.qq.com/s/89MNBeT44jhqQ7X2KeSp1w

㊟ 关于 Resilience Report,我在上家公司翻译的版本:《复原力技术报告》https://mp.weixin.qq.com/s/zrxIjPe7nVhAAkmhdu9-4A


Video is unavailable for watching
Show in Telegram
#TaoTeChing #Notes

​By No Means / 德篇第④:反复 - 设计是「语义场」的翻译与连通

1.︎ 本文考据:

◎ 正: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 误: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前者是万物生成的问题,而后者是本体论的问题。「有生于无」的命题,疑为后出。

原典的磅礴之处,在于其稳定持存的时空尺度。变化的命题与语义场构成了时空坐标。做事的人建构场,做学问的人发展语义。

2.︎ 「强」与「弱」在老子的论述中是风格对立,而非次序差异。老子讲「无为」,是指不创造压力感/强迫主体意愿。丁原植说,「有」以「德(the power)」为本,「无」以「道(the way of power)」为源。

现代语境中,强与弱被赋予了金字塔式的结构意象。「弱」在老子的语义场中并非 weakness,更接近于 resilience。

3.︎ 信息素养是「语义场」的识别与选择。设计是「语义场」的翻译与连通。


𝑵𝑶𝑻𝑬𝑺

㊟ 模型引用自 2020 年的旧文

㊟ 英译版本取自 Ursula K. Le Guin,中文考据取自陈鼓应,英文考据取自 Red Pine。提到的相关资料会发在我的 Telegram 频道,感兴趣可以自取。

㊟ 不要将理论模型应用于不切实际的目的,不要相信所谓地神秘治疗和修行方法,要相信科学,早睡早起,保持心情愉快。


#TaoTeChing #Notes

On And Off / 德篇第③:闻道 - 可视化的工作在可见频谱之外

1. 官能体验的创造,是一种信息压缩技术。可视化的工作,在可见频谱之外。

2. 人在不同的状态,脑电波的频率会有差别。Dr. Stuart Hameroff 在访谈中提到,普通人意识清醒时频率均值在 10-30 Hz,他遇到的瑜伽修行人士,冥想的时候可以达到 100 Hz 甚至更高(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UVot-4GPM)。

Hameroff 做的是麻醉研究,对意识机制的探索逻辑非常 fresh:

① 麻醉使人「无意识」;
② 麻醉作用于微管结构;
→ 意识产生于微管结构(的量子过程)

在他的假设中,「冬眠技术」在未来唤醒主体意识的必要条件是保存微管结构。现在的冬眠技术在降温保存器官的同时,无法同步保存微管结构。

3. 资本秩序里讲时间的折现和景深,看不见的事物持续运作,左右着时空资源的置换风格。审美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时空感知。

4. 慎始善终。心性的问题,也是通道的问题。


𝑵𝑶𝑻𝑬𝑺

㊟ 英译版本取自 Ursula K. Le Guin,中文考据取自陈鼓应,英文考据取自 Red Pine。提到的相关资料会发在我的 Telegram 频道,感兴趣可以自取。

㊟ 不要将理论模型应用于不切实际的目的,不要相信所谓地神秘治疗和修行方法,要相信科学,早睡早起,保持心情愉快。


#TaoTeChing #Notes

Integrity / 德篇第②:得一 - 宇宙衔尾蛇的环形示意图

1. 做这篇的时候翻到一篇论文,Dirk K. F. Meijer 发表于 2019 年的 The Anticipation of Afterlife as Based on Current Physics of Information(见评论附件),里面有一张「宇宙衔尾蛇的环形示意图」,摘出来和正文的「一」做比对。

模型中提到的普朗克单位(Planck Units)是一种进行了归一化处理的「自然计量单位(natural units)」。这种计量方式中的时间、长度、质量、温度被重新赋值为单位 1,从而使得方程对于任何时空中的文明都是有意义的。

常见的表示为数值 1 的四个通用常数为:

① 真空中的光速 c
② 引力常数 G
③ 约化的普朗克常数 ħ
④ 玻尔兹曼常数 kʙ

2.︎ Ursula K. Le Guin◎ 把「一」译为「wholeness」而不是「ONE」,并把这个章节概括为「integrity」,很喜欢。



𝑵𝑶𝑻𝑬𝑺

㊟ 中文考据来自陈鼓应◎先生,英文考据来自 Red Pine◎,两位老爷爷的著作都很值得下功夫去看。

㊟ 笔记中的英译版本来自 Ursula K. Le Guin◎,因为她是科幻大师,也因为她是一个又酷又柔韧的老奶奶。尝试在今年做一些中英混排女性视角下的宇宙解码。


Despite the incredible effectiveness of language processing models to tackle tasks after being trained on text alone, successful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relies on a shared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It is this shared experience that makes utterances meaningful.

沟通基于我们的共同体验。正是这种共同体验,使语言变得有意义。

https://arxiv.org/abs/2004.10151


Dr. Stuart Hameroff 做的是麻醉研究,他对意识机制的探索逻辑非常 fresh:

1. 麻醉使人「无意识」
2. 麻醉作用于微管结构

→ 意识产生于微管结构(的量子过程)

以及 Hameroff 认为「冬眠技术」能在未来唤醒主体意识的必要条件是保存微管结构,而现在的冷冻过程无法在降到特定温度的同时不损坏微管结构,存储意识信息的物理结构被破坏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UVot-4GPM


#TaoTeChing #Notes

Talking About Power / 德篇第①:論德 - 道家的时风四序模型

1.︎ 根据陈鼓应◎对「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这句删减的考据,了解到道家的时风四序:上德、上仁、上义、上礼。

① 上德:无为 → 无以为
② 上仁:有为 → 无以为
③ 上义:有为 → 有以为
④ 上礼:有为 → 莫之应

2.︎ 查资料的时候看到 Red Pine◎ 对这章的批注:And yet the plastic flowers of civilization still deck a billion altars. 而文明的塑料花朵,仍然占据着十亿祭坛。

3.︎ 常见的翻译是把「德」译成「virtue」,Ursula K. Le Guin◎ 把「德」译为「the power」,很喜欢。下面是几本常见英文译本的书名副标题:

𝗗.𝗖. 𝗟𝗮𝘂:The Book of the Way
𝗦𝘁𝗲𝗽𝗵𝗲𝗻 𝗠𝗶𝘁𝗰𝗵𝗲𝗹𝗹:A New English Version
𝗨𝗿𝘀𝘂𝗹𝗮 𝗞. 𝗟𝗲 𝗚𝘂𝗶𝗻:A Book about the Way and the Power of the Way
𝗩𝗶𝗰𝘁𝗼𝗿 𝗛. 𝗠𝗮𝗶𝗿:The Classic Book of Integrity and the Way

𝑵𝑶𝑻𝑬𝑺

㊟ 中文考据来自陈鼓应◎先生,英文考据来自 Red Pine◎,两位老爷爷的著作都很值得下功夫去看。

㊟ 笔记中的英译版本来自 Ursula K. Le Guin◎,因为她是科幻大师,也因为她是一个又酷又柔韧的老奶奶。尝试在今年做一些中英混排女性视角下的宇宙解码。


Cornelia Han Oberlander 说她设计生涯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官僚(Bureaucracy)」,但凡她有什么新想法,就会有奇怪的人跳出来阻拦她。对此她的应对方案是五个 P:

① PATIENCE 耐心
② PERSISTENCE 坚持
③ POLITENESS 礼貌
④ PROFESSIONALISM 专业
⑤ PASSION 激情

前三个是第六任史密斯学院的校长 Thomas Mendenhall 给的建议,后两个是她自己加的。发展良好的合作环境要求我们:

① PATIENCE 耐心
② PERSISTENCE 坚持
③ POLITENESS 礼貌

但只有在个人能发展:

④ PROFESSIONALISM 专业
⑤ PASSION 激情

的环境里,才会有富余的精力和教养去履行上面三个 P。


教育产品设计最大的挑战在于人们无法在动机层面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概念区隔开来。

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自我意象(self-image)是相一致的。影响自我意象的行为有三种:

1. heritage(遗传):不容易改变。(性状 = 基因 + 环境)

2. education(教育):教育决定了个人使用的语言,并使其建立对特定社会的观念与反应模式。

3. self-education(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影响着我们实际的(由遗传和教育所限定的)行为方式。它引导我们选择学习材料,以及拒绝那些我们不能吸收的外部信息与资源。

其中「教育」使我们成为特定社会中的一员,使我们尽可能变得与社会其他成员一样。Neil Postman 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建立起一套全民认同的公共叙事,它的好处是可以让缺少自我意象和定位的人更好的融入社会,创造一个更有效率的协作环境。

而「自我教育」则是人们成为「理想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理解自己的特点与需求、学会审美、选择与拒绝。

把这两个概念区隔开来,教育产品的设计才有沟通的空间。

#DesignNotes


Kurt Hahn and the Aims of Education.pdf
264.7Kb
Kurt Hahn(1886-1974)认为当代青年正在衰退,这种衰退体现在六个方面:

1. Decline of Fitness due to modern methods of locomotion.
体能衰退:由于交通方式的变革,人们缺少运动。

2. Decline of Initiative and Enterprise due to the widespread disease of spectatoritis
主动性和进取心的衰退:在景观社会中沉迷娱乐,积极扮演旁观者的角色,缺乏主观能动性。(在韩炳哲的论述中:21世纪是一个「功绩社会」,即人们有一种过度积极,过度消费和使用自我的倾向。主观能动性并非建构在「做」与「不做」之间,而是要看「主体」是否按照自我真实意愿进行「有意义的选择」。)

3. Decline of Memory and Imagination due to the confused restlessness of modern life.
记忆力和想象力的衰退:生活混乱,没有节律。

4. Decline of Skill and Care due to the weakened tradition of craftsmanship.
技艺与细致耐心的衰退:人们已经不做手工艺了。

5. Decline of Self-discipline due to the ever-present availability of stimulants and tranquillisers.
自律能力的衰退:太多工业制品为我们提供廉价易得的多巴胺。

6. Decline of Compassion due to the unseemly haste with which modern life is conducted or, as William Temple called it, "spiritual death".
同理心的衰退:现代生活的节奏太快了,简直快得不合时宜。

针对这种现状,Kurt Hahn 提出了四种解决方案:

1. Fitness Training(健身)
2. Expeditions(探险/远征:进行一种长期的、具有挑战性的、耐力任务)
3. Projects(主要是指手工艺技能)
4. Rescue Service(学习并参加救援服务)


最近在进行一些analog大作战,想把一些数字界面的习惯实体化到生活中。淘宝上的打卡表都不喜欢,就自己设计了一张。

灵感来源是Borobudur ground plan taking the form of a Mandala,印度佛教的浮屠建造规划图。

印度佛教认为宇宙由三个渐次上升的领域组成:
1. Kãmadhãtu(the realm of desire)-深红;
2. Rüpadhãtu(the realm of form)-橙色;
3. Arüpadhãtu(the realm of formlessness)-黄色。

常见的批评论调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欲望极度膨胀的时代。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时代的问题正是欲望的匮乏,甚至无欲望。因为人们自身对于可欲事物的热情及其低下,才不得不在世界中发现和制造各种不值得的欲望,或者极易被App满足的轻浮的欲望。

我喜欢这个穿越desire抵达form的渐进层次,也喜欢中心的formlessness。把欲望本身作为动力,去理解和设计全新的form,在formlessness之前,还有很多故事和努力等待发生——这种框架对于我的生活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敦促我少想多做,积极打卡🤣


P.S.

1. 为什么是108天?

严格来说,瑜伽里的曼陀罗周期是48天。
如果一天做2次瑜伽,连续48天,就完成了一个曼陀罗周期,瑜伽会进入到你的生命中。
如果一天做1次瑜伽,完成一个曼陀罗周期就需要108天,而不是96天。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直觉上觉得这个数字很合理,也很和谐。

2. 一些标红的日期的是什么意思?

这些日子分别是第3、6、12、21、24、33、48、64、84、96、108天。
上面这些数字是一些奇怪的律令,是我练习的一套瑜伽 Surya Shakti中被允许做的组数。
在我之前完成曼陀罗周期的时候,会觉得在一些日子到来前,坚持下去很难,大约可以和这个节奏拟合。也可能完全没有相关性哈哈哈,这次先这么设计,实践看看再说。

3. 每天的5个小圆圈是和这个周期目标相关的5个打卡指标,2个to-do-list是要求自己每天最多做两件事,不要多做。

4. 表格的三条线,从低到高,分别代表目标的第一阶段、第三阶段和第二阶段。因为我会习惯把事情做得略微over,再退回到舒适的状态。

表格是上个月设计的,一直拖着今天才打出来,祝自己新的曼陀罗周期推进愉快:)


有位支持日本传统能剧的导演 Tetsuji Takeshi 认为,毁掉日本传统文化的是「美国马桶」🚽

原本人们蹲下时,因为很费力,所以需要学会腹式呼吸,快点儿完成排便。下半身的肌肉在每天的锻炼中会学习如何控制和调节呼吸的方法,这锻炼出了一个能承载日本传统文化的身体。而美国马桶让人们失去了把力量集中在下半身的能力,承载传统文化的身体先一步不存在了。


端午安康!

在院子里扎了花束,门上没地方挂,挂树上了😅

祝大家一整年都免疫蚊虫困扰💐


在数学上,以如下方式定义灵魂:

对于一个完备的、非负截面曲率的非紧黎曼流形M,存在一个totally convex的紧子流形S,使得M可以形变收缩到S。

有更强的结论:存在一个M到S的Riemannian submersion。这个S就被称为M的灵魂(soul)。这个结论现在被称为灵魂定理(soul theorem),证明主要用到了距离函数的凸性 (convexity of distance function)。

为什么S被命名为灵魂?从拓扑上看,S包含了M的所有同伦信息(因为S是M的形变收缩核);从几何上看,S是totally convex,也就推出S是totally geodesic,那么S也继承了M的曲率信息。

给定M,它的所有灵魂都是等距同构的(isometric);M的所有灵魂的集合被称为天堂(heave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ul_theorem


品牌原型理论认为,有生命力的长寿品牌具有人格原型。玛格丽特·马克和卡罗·S·皮尔森将其分为4类共12种:

1. 向往天堂(天真者、探险家和智者)
2. 刻下存在的痕迹(英雄、亡命之徒和魔法师)
3. 没有人是孤独的(凡夫俗子、情人和弄臣)
4. 立下秩序(照顾者、创造者和统治者)

这是一个很灵动的框架,能容纳很多关于风格、质感以及价值转换通道的探讨。


脑机接口的科幻语料库:
https://www.neurafutures.com/menu/


John Maeda:复原力技术报告-溯元译制-v20220519.pdf
15.7Mb
上海封控的前两周,刚好看到John Maeda的Resilience Tech Report 2022,于是就翻了,但是一直没发出来,今天发在了我们组织的公众号上。

John Maeda:复原力技术报告
https://mp.weixin.qq.com/s/zrxIjPe7nVhAAkmhdu9-4A

在译制这份报告的时候,我成长了很多——过程中,我进一步意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是,在信息的呈现效率和展现形式上,越来越有明确的指向性,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足的是自己的「核心」还不够稳定。

这份报告的内容处理,是基于我对John Maeda的认知:从2015年开始,他每年都出像出「唱片」一样,出一份这样的报告。作为一个在业界已经比较有声名地位的设计师,他在基于自己的信息流进行作品创作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开心。

译制过程中,我在进一步体会这种为了自己开心而做的状态。

20 last posts shown.

125

subscribers
Channel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