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科评论:学院的毕业生是大学的毕业生吗?
本报评论员:柯伟斌
临近毕业,大学宣传部门向部分优秀毕业年级学生征稿,希望他们通过描绘自身经历,来为大学接下来的招生宣传提供材料。然而本报记者在使用低维度生物特有的字节比较能力之后发现,业已发表的优秀毕业生自述内容在所在学院网站上发表的内容(下称「学院版」)与大学官方网站首页上发表的内容(下称「官网版」)有出入。「官网版」修改的痕迹十分明显,主要删除了「学院版」中毕业生的一些个人感想和与科研经历关联不大的个人经历。这样的修改,让人不禁怀疑,大学是否有两位同名的优秀毕业生,一位在其学院,另一位直属于大学。
据消息人士透露,部分供稿的优秀毕业生在提交「学院版」时,就已经被要求进行删改,减少使用的流行或小众用语比例。而「官网版」更是鲜明地突出了「科研经历」在学生在校生涯中的比重。笔者推测,这可能暗示着相关审稿人员并不了解学生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也无法理解现当代多元文化内涵。笔者这并不是在质疑审稿人员的专业素养,可能审稿人员认为这样的修改更能使发布的文章对目标受众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这种话术,我们已经在临近张浆地区的南杉地区的某所「研究性」大学的宣传中屡见不鲜。通过弱化学生的「日常生活」,突出学生的「科研经历」,打造学校的「研究性」标签。而实际上,真正能够从「科研」中直接获益的学生——虽然比很多其他高校多——仍然有限。
学院的毕业生,自然是大学的毕业生。优秀的毕业生,自然是大学的毕业生;但是平庸却执着于回报社会、奋发向上的毕业生,也是大学的毕业生。(完)
本报评论员:柯伟斌
临近毕业,大学宣传部门向部分优秀毕业年级学生征稿,希望他们通过描绘自身经历,来为大学接下来的招生宣传提供材料。然而本报记者在使用低维度生物特有的字节比较能力之后发现,业已发表的优秀毕业生自述内容在所在学院网站上发表的内容(下称「学院版」)与大学官方网站首页上发表的内容(下称「官网版」)有出入。「官网版」修改的痕迹十分明显,主要删除了「学院版」中毕业生的一些个人感想和与科研经历关联不大的个人经历。这样的修改,让人不禁怀疑,大学是否有两位同名的优秀毕业生,一位在其学院,另一位直属于大学。
据消息人士透露,部分供稿的优秀毕业生在提交「学院版」时,就已经被要求进行删改,减少使用的流行或小众用语比例。而「官网版」更是鲜明地突出了「科研经历」在学生在校生涯中的比重。笔者推测,这可能暗示着相关审稿人员并不了解学生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也无法理解现当代多元文化内涵。笔者这并不是在质疑审稿人员的专业素养,可能审稿人员认为这样的修改更能使发布的文章对目标受众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这种话术,我们已经在临近张浆地区的南杉地区的某所「研究性」大学的宣传中屡见不鲜。通过弱化学生的「日常生活」,突出学生的「科研经历」,打造学校的「研究性」标签。而实际上,真正能够从「科研」中直接获益的学生——虽然比很多其他高校多——仍然有限。
学院的毕业生,自然是大学的毕业生。优秀的毕业生,自然是大学的毕业生;但是平庸却执着于回报社会、奋发向上的毕业生,也是大学的毕业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