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 颗树


Гео и язык канала: не указан, не указан
Категория: не указана



Гео и язык канала
не указан, не указан
Категория
не указана
Статистика
Фильтр публикаций


IMG_5465.JPG
254.2Кб
听闻百位北大学子实名呼吁中央彻查徐州事件了


🚶🏻 🚴 3⃣️ 🛵 🏍️ 🚗 🚌 🚇 🚄 ✈️

新年的時候和家人們出去玩~ 在路上照舊看向窗外,不知不覺喚醒一些童年視角/感受:比如喜歡看到路邊的欄杆在行駛中變成流動的空白畫卷(這是喜歡動畫的伏筆嗎~ )。
以及在路過一些減速地帶後,開始期待車輛再經過這些起起伏伏,為平靜又光滑的樂曲增添一些趣味。

想起過往的某個節點意識到自己很喜歡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或者說是喜歡這種被帶著漫步,在一個特定的流動過程中放空,但總會有個終點的「on the road」。不如趁機寫寫自己對不同出行方式的感受好啦~

🚶🏻如果身處在視線範圍內毫無高大障礙物的環境裡,不僅和天空很親近,和自己也會很貼近。很喜歡拉著別人和我一起散步聊天(感覺會變親近捏!),尤其是深夜檔,走在無人的街道上,好像全世界只剩下我們一樣:)

🚴 目前最常採用的出行方式。它和🚶‍♀️一樣,是一個很合適隨自己心意「隨走隨停」的方式。比起 🚗 與路邊更為親近,速度適中到你可以看清路邊的一切。在紅綠燈的停靠時間中,也可以和剛好停下的行人展開一些短小的對話。

3⃣️ 輪車:一個擁有奇數輪的新奇物種。小小的身軀,借助三輪車載上比自己龐大的身軀(我外公),成功獲得「有力量」的憑證和家族榮耀(誇張了)。

🛵 我有很多個名字:電動車、電池車、電瓶車。

🏍️ 最自由的、和風擁抱(embrace the wind)的一種方式。另,不太合適打瞌睡。


🚗
· 前座是和駕駛位的親近,運氣好的話還可以拍下車上時鐘 01:23 的定格。
後座則是和窗外的風景與放空的自己。
· 如果剛好和朋友一起,不經意間用眼睛記錄下身旁的人和光影交換輪廓或剪影的瞬間。
· 注:風景帶「框」,不是 🚶‍♀️、🚴‍♀️、🏍️ 的「全景式」啦~

🚌
· 運氣好的話,坐公車可以收穫和老爺爺同款襯衫體驗卡、以及起伏跳樓機。(說的就是你,轉塘的美院路途 😠)
· 空間變大,原本停留在窗外的視點被更多地分割在車裡的人群中。🚇 更貪心,瓜分到 99% 了(1% 留給開在外面的地鐵:)

🚇
· 每一次的停靠,都是「people come and go」的進行時。如果選擇地鐵站作為離別的開端,一失神就會將對方歸為人海。
· 拿著行李箱的話,感覺整個地鐵口的階梯都在向你不懷好意地招手 👋🏻
· 不同城市、不同地鐵線有著不一樣的風景線,本想抽空做個收集計畫,這不是沒時間嘛!
· 廣告生的餘溫就是,至今還養成注視地鐵上每一個廣告牌/位的好習慣:)
· 另,很合適拿來聽播客。

🚄
· 如果 🚇 合適聽播客,短途列車則是喜歡搭配「電影」的時長。
· 如果說 🚴 在停靠時開啟的與人對話是「點狀」的,長途列車則是「段落式」。
· 不知道哪裡被植入的想像,提到「火車」的第一印象依舊是會冒煙的那種。
(東方列車謀殺案麼 😅)

✈️
· 聽聞有作家喜歡在飛機上完成寫作,心裡幻想如果有什麼重大決定要做或者真的要開始寫小說,不如也試試坐上期待時長的航班好了(60歲的時候再說 ——)
· 有次解鎖了後座之後,坐飛機都喜歡選最後排,在適當地和人群保持一些距離的同時,感覺更自在:)

你們的故事呢~ 有的話速速交出來8~


#耍废的时候可以看些什么

❶ Instagram · netflixtw 🤪
这个小编也太有梗了(感觉 ta 是全天下最合适做这份工作的人 🤣)
每次看 ta 做的推剧梗图都觉得好好玩~ 比如《华灯初上》时做的 meme(评论区闪现各主演也来玩)。
过年期间,ta 也还是要继续更新但却面临设计休假(自己发ig讲的),然后底下闪现 ellataiwan、中华电信等各路小编报道说自己也还在上班 lol
(截图放在评论区里 👀)

❷ Instagram · waawei 😛
专门点开魏如萱发她儿子路易的 post,比如喜欢上了滑滑梯坚持抱着小吉他到妈妈演唱会后台蹦跶吐槽路易丢了帽子最后补上已寻回
(太 可 爱)🥰

❸ 欢 迎 补 充 ~


#摘

這些旁觀者閃閃發光的眼睛,是禿鷹般盤旋於「悲慘世界」的幽靈論述者。那次經驗後的多次中國田野夜晚,我經常在想:許多精彩誘人的話語,事實上是將人間血肉從具象世界抽離出去,將之凍結在抽象時間。這些抽象詞藻,完成了這件事:把特殊、差異、而具體的苦痛,定性、歸位、量化而淡化之,進而將之轉換成一個脫離個人倫理實踐的漂浮概念。這概念存在於精微美妙的知性世界,卻不存在於日常生活的情感連帶。這種談話者,無須為其宣講的理念,付出真實的人間代價。

第三種中國想像 / 吳介民(文章同時收錄於《秩序繽紛的年代:1990-2010》)

——— 🗯️ murmurs ———

昨晚想要找一本書《中国猛博》的電子檔(還沒找到😭),誤入了這篇文章。記得最早知道吳介民是在端的一篇文章 。文章提到他在 1994 年開始來到廣東做田野調查,之後的足跡遍佈中國的更多角落。當時讀完後,我在文章下面留言:

🗯️ 搜索「富士康」摸到這篇文章,再度感慨那一代的台灣人擁有出乎我想像的豐富社會經驗(包括可能一些台灣年輕人本身就有社運的直接/間接經驗),這些彷彿都是他們的現在時、所做的事的一個信仰培育皿。文章中提到的,這位學者把從少年時代的經驗發芽出的「母題」與學術上的「研究主題」相融合,鋪成自己的人生故事,讀完之後回想起這一點也會覺得感動。
最後,謝謝端提供的這一則文章,讓我看到其中一種從「台灣視角」出發的「中國研究」面向。繼續讀書去了~ 🗯️

而時間再往翻到 1992 年,吳介民和幾位朋友一同開啟紀錄片《台胞》的拍攝,將鏡頭對準第一代台商(台灣商人)、台幹(臺灣來的並擔任幹部的要職)到中國發展的歷程,試圖刻畫兩岸交往的不同面貌。看到一些
文章寫到,從《台胞》的首映會中受到質疑後的「放狠話」、到 2019 年終於出版《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是他一個尋求答案的歷程 — 25 年磨一劍「我怕不趕快寫,死了會很遺憾」

🤔 問題來了:「尋租」是什麼?吳介民在這 25 年的時間裡,看到了一個怎麼樣的「中國」?用 25 年的時間沈澱去找一個生長在中國大陸的答案,還是一個台灣人,有種複雜的感受。剛好吳介民研究的時間段與部分現象,和最近的「八孩事件」在最初發展的時間段相同。20 世紀末、21世紀初的這段世紀交替期間,似乎也不是離我們太遙遠,它開啟於在這時候猖獗的拐賣事件,裹挾著農村的狀況。而等到 2022 年,污水終於淋濕了更多人的腳、我們的腳,它到底是經過了怎樣的蔓延和不停息?猶如一個惡果長成了「少年犯」...


🎫 2012 — 2022 一張 Concert YY 黃偉文作品展的飛(票)

十年前的今天,香港詞人黃偉文開啟了自己作品展的第一場演出,之後一連 6 天邀請到盡可能多的原唱者來到現場演繹 —— 既是詞人的一次炫技與回顧的派對、也是集齊半壁香港樂壇的盛會:容祖兒、陳奕迅、何韻詩、黃耀明、薛凱琪、鄭秀文、周柏豪、Twins、李克勤、張敬軒.... 星光燦爛

這十年來做過的事
能令你無悔驕傲嗎
那時候你所相信的事
沒有被動搖吧

直到現在還會記得初高中的好友們在那時候都分別喜歡什麼歌手或是聽什麼流派。比如初中時是 Taylor Swift(歐美派)、k-pop、港樂 3 股勢力壟斷的班級音樂記憶:校園十大歌手比賽中選的是 Adele 或是 Taylor 的歌來唱,體育課提前下課就會在班級投影上播放 k-pop 最新的 MV,展現心情則會在 QQ 的個性簽名裡換上港樂的歌詞。

到了某個節點,發現過去聽過的很多港樂大概率都是林夕、黃偉文、周耀輝的作品。或許在不同地域與不同的時間裡,港樂的傳唱度都有所不同。但在我的印象中,《囍帖街》、《彌敦道》、《櫻花樹下》這幾首都是當時的我們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作品。
而隨著我們長大,黃偉文與麥浚龍相輔相成的音樂系列曲也從當時的《耿耿於懷》(2004)、《念念不忘》(2015)、《羅生門》(2015) 三部曲一步步敘述,到如今的《合唱歌》(2020)。同一文本在不同的歌曲、不同的詞人 (周耀輝、林夕..)、不同的歌手 (謝安琪、莫文蔚、林嘉欣、黎明...)所代表的人物中不斷流轉,猶如一副在音樂中緩緩展開的故事手卷。

港樂很迷人的一點,不僅有上述所說的發生在歌詞中或動人或撩撥的故事,還有歌手、詞曲人之間更鮮活的愛恨情仇。冷战後的世紀擁抱与合照不止 1 份、為歌手量身訂做的歌曲又是默默與另一位歌手的作品相呼應、詞人之間的惺惺相惜....
(不過我更多的是道聽途說,這一大片連同上一代香港樂壇的「好奇心」待整理中。如果你對此感興趣,可以查看這條 post 的評論區,聽聽比我更了解的主播做成的播客~ 👂)

本來想要推薦 Concert YY 的演唱會,不知不覺嘮了不少。微博飲歌記曾釋出當年 6 小時 21 分鐘 的完整版,而這其中的「完整」也隨著這 10 年間中港關係的變化有了新的殘缺:比如當中的幾位何韻詩、黃耀明成為了簡中環境下的黑名單。但沒有他們,同樣也不是完整的香港樂壇。


雨渐渐大了起来,是要拿起雨伞的程度了。虽然带着耳机,还是在听到的雨声中让快乐也一同降落:这像是更大分贝的下雪声。

无意间走到路灯(应该是交通灯?比路灯的功率更大所以照亮了雨滴的形状/光线得以穿透雨滴和它共落)下,抬头看,雨滴在光的照耀下,好像在下星星,也好像在下雪。太美好了~


今天的微博首頁(指的是關注的人)發博含量大致分為:

1. 「八孩事件」相關;
2. 冬奧會;
3. 「兩年了」

李文亮醫生的微博評論與轉發區,藏著一個微縮又真實的人間。

👀
· 李文亮逝世週年:願哨聲依舊響亮端传媒|210207
·
中國「哭牆」:李文亮微博下的90萬條留言端传媒|200505


The End。


一直惦记着周五要发 newsletter 却还是连续两天跟着表姐们跑去儿童公园玩(既帮他们带小孩也自己当小孩:D 想着这样即兴走起的 family day 也挺难得...) ,直到今晚才坐下来好好看东西,像是考试前的临时抱佛脚。

随意冲浪看到一个地方还可以浏览小声喧哗从 2019 - 2018 的微博碎片,一直滑下来看到转发方可成老师(那时还没炸号)写的性别相关的媒体食谱,看到端传媒的推荐语,看到几位主播抱在一团的合照....

「该用什么留住你」

看到有条过往的微博上,挂着熟悉的四字「姐姐来了」。

想起以前的自己会羡慕韩国(梨花女子学校?)在发生一些公共事件(比如N号房?)时,会举起牌子、放着少女时代的 Into the New World 游行说「姐姐来了」。现在想想,小声喧哗或许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姐姐来了」吧。随意在微博或者哪里看大家提起这档播客以及海马星球时都说类似的话:很好、启蒙的、自救..

也想起 2020.12 弦子事件的时候,小宇宙的首页出现过一个播单「听见弦子朋友们的声音」,整合了弦子作为嘉宾上过的播客节目和 Metoo 相关的讨论节目。其中,小声喧哗 S1E14S3E4SX E1 这 3 期节目都与此议题相呼应。现在回想起来,这些互相照耀就像 2020.01 台湾大选前夕,一些播客联合起来说「記得回家投票」一样明亮。而我是听过火把燃烧声音的其中一名听众。


攜老港片祝大家新年快樂,讓好奇心成為自己如虎添翼的存在 🐯🧨🌟~


「互联网是个很大的平台,如果你在茫茫宇宙中感受到和我们相似的频率,请抓住它。」
—— 小声喧哗 Loud Murmurs(2018.03.03 - 2022.01.28)最后一期播客:停更声明

在小宇宙「小声喧哗」的评论区、微博搜索「小声喧哗」后,默默地看着大家的留言。人们说着自己的不舍和感动和回忆、也有人整理出备份的途径、提及自己的硬盘存着越来越多简中环境里逝去的资源,或许我们都不知不觉有了这样一座「私人档案馆」。

有人提及 2021 年 12 月被下架的「海马星球」、2020 年 2 月卷入风波的「剩余价值」:还有这几天发酵的「八孩」事件。还有人在问「为什么」。急躁地、不解地、遗憾地、愤怒地.....

📃 备份途径:

· 使用 chrome 扩展器 输入小声喧哗的 RSS:https://loudmurmursfm.com/feed/audio.xml 后下载;
· 使用 gPodder 输入小声喧哗的 RSS:https://loudmurmursfm.com/feed/audio.xml 后下载;
· 其他途径


🏛 档案馆:

以我们各自的记忆、各自的途径,来违抗一些(非)永恒聚散与记忆绑架。


兴致勃勃凑到了5本台湾杂志(陆续看到杂志新刊发布的时候就在期待,2月份的刊物也到货了),其中有1本是重复购买因为考虑到或许也可以给朋友捎一本,然后收到了代购店铺的告知:

现在在纠结生死存亡时刻(.)鱼死网破还是(这个成语我还没想好)


接上一條的「廣州漫遊小記」,重新感受一座鄰近城市的「陌生」,將自己的目光調為「好奇」和「待發掘」的體驗,起始於 2021 年末偶然看起的一場線上放映《殺馬特我愛你》。

或許大家都對「殺馬特」有著不同程度上的印象存檔,對於我來說,說不上來為何對這三個字會有一定的認識,現實中似乎從未見過,但卻也會大概有個印象:頭髮很誇張的?奇怪的人?

片子幾乎隱藏了攝像頭注視的存在,而是平靜地讓位給「殺馬特群體」,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故事。或許我們也可以鬆動下注視的角度:

· 大部分來自中西部農村的留守兒童?
· 工廠裡的工人?
· 公園、溜冰場、大街上的閒逛者?
· 頭上頂著奇怪(劃掉)的非主流(劃掉)和我們不一樣髮型的人?
· 葬愛家族等這類組織中的成員們?

「大概 11、12 歲就出來工作了」
「加班很辛苦… 好像一打瞌睡稍微不留神就會沒了一隻手… 下班可能一兩個小時都聽不到外面的聲音… 老闆會克扣工資、有些很狠的…. 我們工作的地方連上廁所都不讓、請假很麻煩有時候要經過好幾個人批准.... 」
「這個髮型真的很酷,酷到可能溜冰場會因為這個給我免單! 我們其實對這個很講究,髮廊的髮型師估計會很頭疼我們這樣的客人吧。像一些弧度、顏色、高度阿之類的會和髮型師講,就一直吹,一直烘,一直吹... 會嘗試很多的髮色。」

他們自由地說出自己的故事、喜怒哀樂,比如加班的辛苦、渴望被人看見、找到同類的喜悅、還有對自己好像只是被「髮型」而並非是「人」而認識的迷惘…

影片同時也給出了「殺馬特群體」如何成為我們如今潛意識中的「殺馬特群體」的過程,比如隨著網絡的興起,2010-2012 年新浪微博的「殺馬特自黑」、有人冒充自己是「殺馬特」招搖撞騙,甚至充滿敵意地來到他們的家族中傷害他們⋯ 「殺馬特群體」的污名化就此開始,慢慢地,「殺馬特群體」沒有被看見、卻總是被表述。看完之後我問了下深圳的朋友有沒有在現實中見過他們,他模糊地回憶說小時候好像看到過,慢慢就沒看到了。

如果你對這個群體背後的宏觀背景和時代脈絡感興趣,端的這片導演專訪可以滿足你(其中也含有導演的自省)。不過,對於我來說,看這部片子所帶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為最初進入這個片子時、自帶俯視視角而看的自己感到羞愧。看完之後,我在自己的筆記下留下最後這句話:

「我們怎麼去看他們,也是折射自己的一個過程。」

不僅僅是看「殺馬特」,還有很多和我們不一樣的「人」。


一起去影展的朋友剛好是常年在廣州生活的人,所以影展前後他會帶我在廣州逛逛,這是這張圖片的誕生源頭。

第一次意識到廣州的這片區域,是 2020 年疫情爆發時,引發的關於廣州外籍人員遣返和種族歧視的談論。2021 年 11 月份的一天早晨,漫步在這裡已是一片平靜。朋友說,這裡在過去更多是南亞人、阿拉伯人等外籍人員的天下,但現實中和我們擦肩而過的更多是當地市民。從「過去」,到「現在」,發生過什麼呢。

一些印記仍然留存。比如當你走到某個節點,會發現一些或許因為疫情而關門的店舖,招牌名字用的是陌生的語言。一間進口便利店外的玻璃窗,貼上了 4 張分別用 4 門語言寫下的公開信。中文版的題目是「致在穗外籍人士的一封公開信。」

在這樣的地帶找了一家餐廳坐下,抬頭發現是阿拉伯語的美劇。想要臨時補習這段過去,於是打開了人類學的書 «南中國的世界城:廣州的非洲人與低端全球化»(豆瓣居然已經 404 了...),一邊吃飯一邊和朋友看了起來。在書中所說的「模糊地帶」中看這本書,走出來後又實地和書中提過的「肇慶大廈」、「天秀大廈」等地點一一打上照面,試圖將我所處的「現在」和書中還原的「過去」連接起來 —— 是次神奇的際遇。

離開前剛好看到這個廣告牌,速速拍了下來:

左上角有施加压力和清扫的地方;招聘广告想起紀錄片 《杀马特我爱你》、或者三和大神;倒影的店铺划入低端全球化的真实反馈;「他者」们所面对的:你看到了它,可是他却可能看不见你。

【👀 進階閱讀】
· 【非洲人在廣州】系列文章 [1] [2] [3] |金其琪|香港 01|180403
· 非洲人在廣州:「在非洲混得再慘,也不至於像現在流落街頭」|白莉莉|端傳媒|200420
· 書裡展示了更多的細節,直接讀書就好啦!«南中國的世界城:廣州的非洲人與低端全球化»電子書連結
· 來廣州的這片地帶逛逛 👀🚶


Репост из: MEDIA FOREST 小树屋 🌲
MEDIA FOREST 最初起源於一片「好奇心」,和隨之而來開始建立的、在成長的 一片森林:)歡迎時不時來這裡逛逛,留下你們的記憶和故事。


🎠 用一顆球將家裡變成遊樂園(一)

第一個園區是廚房的置物架底。或許是它無意間意識到球可以滾進去,而它只需要跨過置物架底下的那個杆,正如人類跳格子一般就可以將球拿回來。那成為了它開始打造遊樂園的時候,最常遊玩的區域:常常發現它將球打進去,然後自己跨過去大半個身影,搗鼓好一陣子後探出拿到球的狗頭。

是的,用一顆球將家裡變成遊樂園的,不是我,是我家的小狗 —— 肥仔。

另一個地方是鞋櫃底。這個位置不像是廚房的置物架,肥仔可以自由穿梭。哪怕是球也無法時常做到。常常是把球打進去後,球就會在裡邊停滯。所以常常需要依靠它的主人我,幫它把球撩出來。

按照正常人狗的思維,在無數次打進去自己扒拉半天都無法拿到球出來之後,它理應放手,勉強沒有幸福。(還麻煩我)或者多少長出一些警惕之心。可我依然在每天幫它把球從鞋櫃底扒拉出來,它也每次在把球打進去之後嘗試用自己的短身將球撥出來(不是英雄電視劇,它每次都失敗並且因為這種頻繁的伸展運動,長高了,以此創造出一個生物學奇蹟。)

再到之後,肥仔反客為主將鞋櫃底設置為它新的「遊樂園區」,是因為它掌握了將球打進鞋櫃底和牆壁碰撞後自行彈出的力度。所以它開始了新的「樂此不疲」。雖然我依然需要每天都幫它撿球。畢竟玩球高手,也不總是百發百中的。這時候的我,無形中成為了它遊樂園的管理員。

跟我媽抱怨了這個事實後,她回了一句:因為它知道你會幫它撿。

(未完待續,繼續撿球)


顆粒 / 質感 / 顏色 / 碰撞 / 混合 / 混雜 / 重疊 /


大家晚上好 👋

「好奇小賣部」的第 0 期 newsletter 「000 好奇小賣部試營業公告 🪧」在 1 月 23 號 23:59 踩點但也如約而至:D

路線圖大致為:

🧐 為什麼是「好奇小賣部」
📦「賣」的是什麼?
🆕 開張、見面的頻次
👀 好奇心有空

此外,想起高中和朋友一起去小賣部的經歷。總覺得雖然不能和大家一起實地約定與見面逛,至少也要附上聲音和大家一起去「好奇小賣部」。在這樣的心情下附上了一段陪逛的聲音,講了一些還沒來得及放在 newsletter 的話。

最後,希望大家閒逛愉快~


📮 原 來 收 到 自 己 的 newsletter 這 麼 開 心 的 嗎

不出意外的話,明天也就是 1 月 23 號就會發出第一期啦!歡迎大家預定收錄「好奇小賣部」的試營業公告 🪧

* 提問箱 📦

Q:你好像都快要寫好了為何還執著於1 月 23 號發?
A:因為很喜歡 23 這個數字啊~ 你看頻道的名字也是「2300」

Q:為什麼叫這個名字?什麼... 「好奇..小賣部」?
A:先賣個關子!明天收到郵件你就知道啦!

Q:有信心會常更新嗎?
A:沒有信心... 但試試吧!試試做 2 個月看看。

Q:像我平時訂閱的 newsletter 一般,每週更新嗎?
A:這個問題.. 我想了好久... 每週都更新對於我來說挺有負擔的,後來想了再想,暫定是每隔一個週五更新「常規輯」,每個月的 1 號更新「嘮嗑版」,23 號更新「特刊」👀
Q:你這難道不是變相給自己加負了嗎...
A:...


📮 原 來 收 到 自 己 的 newsletter 這 麼 開 心 的 嗎

不出意外的話,明天也就是 1 月 23 號就會發出第一期啦!歡迎大家預定收錄「好奇小賣部」的試營業公告 🪧 ()

* 提問箱 📦

Q:你好像都快要寫好了為何還執著於1 月 23 號發?
A:因為很喜歡 23 這個數字啊~ 你看頻道的名字也是「2300」

Q:為什麼叫這個名字?什麼... 「好奇..小賣部」?
A:先賣個關子!明天收到郵件你就知道啦!

Q:有信心會常更新嗎?
A:沒有信心... 但試試吧!試試做 2 個月看看。

Q:像我平時訂閱的 newsletter 一般,每週更新嗎?
A:這個問題.. 我想了好久... 每週都更新對於我來說挺有負擔的,後來想了再想,暫定是每隔一個週五更新「常規輯」,每個月的 1 號更新「嘮嗑版」,23 號更新「特刊」👀
Q:你這難道不是變相給自己加負了嗎...
A:...

Показано 20 последних публикаций.

78

подписчиков
Статистика канал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