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接受到的信息,如何去获取信息,又该相信什么信息。
先前在一篇文章中已经部分讨论过这个问题,文章是持悲观态度的,即受众在目前的信息环境下,保持“清醒”以及获取“恰当”的信息是相当困难的事。但是受众们又不得不在此中锻炼自身——如果他们不想就此被一次又一次裹挟的话。
在此之前我们还要思考,如何让受众知道他们需要靠自己,为什么他们只能靠自己,为什么我们要向他们强调这些。
沃尔特·李普曼曾经提出了非常经典的“拟态环境”假说,认为随着社会日趋复杂与信息总量日益膨胀,人们已不能在头脑中自己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必须通过大众媒体等间接方式才能获得。然而大众媒体也只能在有限范围内选择性地对外部世界加以反映,在此过程中就会造成我们头脑中形成的世界图景与外部世界脱节。
在万物皆媒、万众皆媒的时代到来之时,新闻媒体的工作与其说是发掘事实,不如说是清理谬误。发现真相的过程转变成了媒体、事件各方与受众的共同“商讨”与“确认”——乃至于“共谋”的过程。这既可能是良性交互,也可能是暗地覆脏。另一方面,媒体操作流程中必须的确认事实的步骤,使之永远落后于社交媒体对事实的断言式传播。使得我们不仅要考察媒体的新闻信息,还要甄别社交媒体里的流言。
这就使得我们有必要借助一套行之有效的步骤,来甄别我们接收到的信息,使得我们头脑中描述世界的图景不至脱节。因为在对时效性的过渡追求下,原先媒体操作中不可或缺的核实步骤也开始面临被略过、不到位乃至无法实现的情况。
故而在外部混乱险恶面前,我们只能首先求于自身。同时,通过提高受众的甄别能力,压制失之真实的流言继续在受众节点间加以传播,也是行之有效的改善方向。
先前在一篇文章中已经部分讨论过这个问题,文章是持悲观态度的,即受众在目前的信息环境下,保持“清醒”以及获取“恰当”的信息是相当困难的事。但是受众们又不得不在此中锻炼自身——如果他们不想就此被一次又一次裹挟的话。
在此之前我们还要思考,如何让受众知道他们需要靠自己,为什么他们只能靠自己,为什么我们要向他们强调这些。
沃尔特·李普曼曾经提出了非常经典的“拟态环境”假说,认为随着社会日趋复杂与信息总量日益膨胀,人们已不能在头脑中自己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必须通过大众媒体等间接方式才能获得。然而大众媒体也只能在有限范围内选择性地对外部世界加以反映,在此过程中就会造成我们头脑中形成的世界图景与外部世界脱节。
在万物皆媒、万众皆媒的时代到来之时,新闻媒体的工作与其说是发掘事实,不如说是清理谬误。发现真相的过程转变成了媒体、事件各方与受众的共同“商讨”与“确认”——乃至于“共谋”的过程。这既可能是良性交互,也可能是暗地覆脏。另一方面,媒体操作流程中必须的确认事实的步骤,使之永远落后于社交媒体对事实的断言式传播。使得我们不仅要考察媒体的新闻信息,还要甄别社交媒体里的流言。
这就使得我们有必要借助一套行之有效的步骤,来甄别我们接收到的信息,使得我们头脑中描述世界的图景不至脱节。因为在对时效性的过渡追求下,原先媒体操作中不可或缺的核实步骤也开始面临被略过、不到位乃至无法实现的情况。
故而在外部混乱险恶面前,我们只能首先求于自身。同时,通过提高受众的甄别能力,压制失之真实的流言继续在受众节点间加以传播,也是行之有效的改善方向。